//前言//
多款在澳大利亚超市销售的
法国软质奶酪被紧急召回,
感染这种危险细菌,
情况严重甚至能危及生命,
澳洲曾有多人因此丧命!
#01:
多款奶酪紧急召回
这些产品别再吃了
奶酪一直是澳大利亚超市中颇受欢迎的商品,常出现在餐桌、聚会和派对中。
不过最近,大批奶酪突然被官方紧急召回,买到了这些产品,千万别再吃了!
图片来源:Yahoo.au
近日,澳大利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紧急发布召回通知,多款在Coles、Woolworths、IGA及ALDI等大型超市销售的法国软质奶酪被检测出可能存在李斯特菌(Listeria)污染风险。
涉及的品牌包括Mon Ami、Emborg、Specially Selected、Emporium Selected以及Buche Belle du Bocage等。
据食品标准局发布的通知,本次召回涉及范围广泛。
Mon Ami品牌包括200克Brie、200克Camembert、125克Petit Camembert、300克Double Cream Le Fromager及125克double cream French brie。
Emborg的200克brie与200克camembert也在召回范围内。
这些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Coles、Woolworths及IGA超市均有销售。
此外,ALDI超市售卖的Specially Selected French L’ovale 300克及Emporium Selected French Brie 125克同样被要求下架,受影响的日期范围截至2025年10月1日。
独立零售商销售的Buche Belle du Bocage奶酪也被纳入召回范围,该产品由K-SEIN Pty Ltd及Washed Rind Pty Ltd两家公司分别进口销售,分布在新州、维州、南澳、西澳及首都领地的一些IGA及特色店中。
召回公告中明确提醒消费者不要食用相关产品,如已购买可凭包装退回商家并获得全额退款。
负责进口的Global Foods集团表示,召回是出于对潜在李斯特菌污染的担忧。
#02:
曾一次致6人死亡
软奶酪风险更高
李斯特菌是一种能够在低温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常见于土壤、水体和部分动物体内。
它可以污染肉类、海鲜、即食食品和奶制品,尤其是brie以及camembert等高水分的软质奶酪。
相比硬质奶酪,软质奶酪更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一般健康成年人感染李斯特菌后,症状可能较轻,仅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或头痛,但对孕妇、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后果可能十分严重。
孕妇感染风险比普通人高10倍,甚至可能导致流产、死胎或早产。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则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或脑膜炎,威胁生命安全。
澳大利亚近年来并非首次发生类似事件。
2018年2月28日,多家澳洲媒体紧急发出警告:澳洲的网格哈密瓜(Rockmelon)可能含有致命的李斯特菌,千万不能食用。
最初ABC报道称,两人因此死亡,该批哈密瓜在李斯特菌爆发后被紧急撤下,这个看似安全的水果,却在二月底至三月初引发了全国恐慌。
短短几天内,除了新州(原产地),维州、昆州也出现了类似病例。许多家庭在惊恐之下,将家中的哈密瓜全部丢弃。
面对恐慌,新州卫生部门负责人出面安抚公众:已勒令相关零售商撤下受污染的哈密瓜。
传染病部主任Vicky Sheppeard博士也指出,新州的病例多为有潜在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因此死亡并非仅由李斯特菌导致。
但这场危机远未结束…
哈密瓜召回后,感染李斯特菌的病例仍在增加。短短一周内,全澳确认了17例因哈密瓜感染李斯特菌的病例。
随后,维州公布了该州第二例、全国第四例因食用哈密瓜死亡的病例。尸检显示,这名女性本身体质健康,唯一导致重病和死亡的原因就是哈密瓜携带的李斯特菌。
澳洲妈妈Kimberley Booth怀孕35周时,因为食用受污染的哈密瓜,胎盘关闭,孩子面临“死胎”风险。医生紧急手术,将孩子取出,才挽救了生命。
最终,这次事件共造成6人死亡,成为澳洲食品安全史上令人警醒的一次李斯特菌爆发。
此外,2018年,冷冻蔬菜因李斯特菌污染被紧急召回;2022年,部分包装熟鸡肉同样因隐患被下架。
这类事件表明,即便食品经过严格监管与检测,仍可能在生产、运输或储存环节出现问题。
食品安全专家也曾对所有人发出警告:超市里有三种食品的污染风险极高,可能引发严重的食源性疾病。
#03:
专家也发出警告:
这三种食品千万小心
这三种食品不仅在澳洲超市里非常常见,还深受华人的喜爱。
预切的水果和蔬菜
顶级食品安全专家提醒,在超市购买预先切碎的水果和蔬菜,可能会面临致命的感染风险。
美国食品化学家 Bryan Quoc 博士指出,与整个水果相比,盒装切片芒果丁、甜瓜和菠萝等预切水果,更有可能富含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
这是因为水果的保护性外皮被切开后,内部的果肉暴露在外。而果肉质地湿润柔软,为病原体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想象一下,这些细菌在果肉里肆意滋生,而我们却毫不知情地将它们吃进肚子里,后果不堪设想。
生芽菜
生豆芽经常出现在健康餐、沙拉和三明治中,口感清脆、营养丰富,备受健身人士和素食者的喜爱。
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微生物学家Kali Kniel教授警告说,生芽菜却暗藏着巨大的危险。
和预先切开的新鲜水果一样,这些芽菜可能含有危险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
Kniel 教授解释说,芽菜的生长过程错综复杂,使得很难充分消毒杀死可能存在的所有沙门氏菌。
植物在发芽时,处于非常适合细菌茁壮成长的环境中,温暖、潮湿,简直就是细菌的天堂。
一位美国食品科学家在她的 TikTok 频道视频中形象地解释道:
豆芽基本上生长在你能想象到的最温暖、最潮湿的环境中,猜猜什么细菌喜欢它。
除非把芽菜焯水或煮熟,否则就有食物中毒的风险。
一项美国研究报告称,在发芽过程的三天内,发芽种子上的微生物数量可达到 10 亿个。
一旦感染这些细菌,症状可不容小觑。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包括腹泻、胃痉挛,有时还会出现呕吐和发烧,因为疾病引起的脱水可能会危及生命。
大肠杆菌通常会引起发烧、疾病和腹泻,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几天内自然消失,但每年都有人死于大肠杆菌感染的并发症。
李斯特菌病则是一种严重的感染,通常是由于食用了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它对老年人、孕妇和婴儿构成威胁。
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
Quoc博士还警告说,饮用某些类型的牛奶存在风险,特别是未经巴氏消毒的产品,也称为生牛奶。
超市中常见的牛奶都会经过巴氏杀菌,通过加热杀死 E.coli、李斯特菌、弯曲杆菌等致病菌。
而生奶未经高温处理,病菌可能直接进入人体。
生奶可能携带沙门氏菌、E.coli 和李斯特菌,为了安全起见,最好选择经过巴氏杀菌的牛奶,而非未经处理的生奶。
食品专家指出,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保持高度警惕:
消费者要及时关注食品安全部门的召回信息;
购买高风险食品时,应查看是否经过巴氏杀菌处理;
高危人群尽量避免生食或软质奶酪,选择硬质或经过充分加热的替代品;
家庭储存时要注意冰箱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最后
消费者需要保持警觉,
严格遵循召回建议,
如果买到了这些产品,
尽快联系超市退款,
千万别再吃了。